第18章咱们的节日2017(2/2)
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第18章咱们的节日2017
“繁体字‘妇’等于‘服’吗”;
“‘妇’扫天下,‘妇’推大山”;
……
在摊位的条案上,放着印有宣传张主要内容的小册子,和一大摞调查表。调查表的内容是:你认为三八节应该用妇女来称呼所有女性吗?你更喜欢“三八劳动妇女节”、“三八劳动女性节”还是“三七/三八女生节或三七/三八女神节”?
原来早在1857年的3月8日,亚米国新乡的纺织女工就为了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工资,走上了街头。她们的抗议活动,不仅促成了亚米国第一个工会组织的诞生,也成为第一波女权运动的肇始。
“160年前的事了!”一名华清大学的女生,端着饭碗,一边吃一边默念着大幅宣传页上的文字,“1857年就有三八活动;1908年,亚米国妇女就走上街头,为妇女选举权呼吁……”
另一个女生站在旁边的宣传页前,对同伴说道,“我看过许慎的《说文》。原来他说的全是错的啊?其实在甲骨文中,“妇”是特指有身份的女官。殷商诸“妇”可以领兵出征、参与祭祀、整治甲骨、负责农事……跟东汉许慎或班昭笔下只能“持帚洒扫”的“妇”有很大的差异。还有这个妇好。她可真厉害。”
“还不光是这个呢,”同伴指着另一张宣传页说,“原来‘姓即女生’,就是‘生母’的意思。姓为女性专用,男性是不能用的。所以华夏最早的姓,都是带女字部首或偏旁的。像上面写的华夏八大姓:姜姓、姬姓、嬴姓、姚姓,还有姒、妘、妫、姞……所以孩子都应该和母亲姓,而不应该和父亲姓,是吗?”
在另一边,张凌歌正指着甲骨文的“帝”字,向同学解释到,“在甲骨文里,‘帝’为本初之意,通‘蒂’,有‘女阴’的含义。据考证,是母系社会女性部落首领的称号;在卜辞中,则可能指的是女巫。按照华夏传说的时间来看,‘黄帝’很可能是将数名女性部落首领融为一体的传说人物,并非一个人,更非一名男性。从古代‘感应而生’的传说可以看出,直到黄帝后很多年,华夏很多地方应该依然处于母系社会!
“而妇女的妇字,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释,对应的是女性在这些时期的地位。”张凌歌指着印有妇字不同写法的宣传画一一解说。“在当代,由于女性地位依然低下,所以在目前通用字典里,妇字的字义有三个:一是代表已婚女性;二是与‘夫’字相对,其实和第一个意思是一样的,依然是已婚女性的意思;第三个含义是代表‘儿媳’。
“我相信,这就是为什么年轻女性不愿意被称为‘妇女’的原因之一。当‘妇’字和婚姻画上等号,就意味着女性的社会角色被局限在家庭里。而在大城市离婚率超过四成、不婚女性越来越多的今天,对‘妇’字的解释,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。我们这里有个表格,大家可以填一下,看看同意以妇女称呼全体女性的比例有多少。同时我们也想知道,大家更希望改变‘妇’字在当代的解释,还是打算用女性二字替代妇女二字。
“大家也可以再关注一下‘妇’字的简体字。我认为这个字非常有意思,它象征着女性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。我很喜欢这个字。”张凌歌有意停顿了一下,看了看围观女生的表情,“华夏女性都喜欢把自己往小去打扮,都生怕被别人说老了,这其实也说明华夏女性地位低下。因为时间居然不能给女性带来任何财富。而对于男性来说,时间意味着经验、经历、成熟和地位。所以各位女同学,请珍惜岁月给你们的馈赠,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定义为‘年轻的、处于最佳生育期’的女孩子!”
忙完这两天,冯晨夏把华清大学的调查表一起带回中都大学,由自己和几个积极分子来分析汇总两个大学的调查表。
中都大学收回的调查表数量是华清大学的五倍以上。除了因为冯晨夏的组织工作做得好以外,还因为中都大学女生比例更大,且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致也更大。
中都大学的调查显示,有近一半的参与者愿意继续过“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”;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参与者,认为“妇女”二字限制了女性的身份,应该以“女性”代替“妇女”,把“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”,改为“三八国际劳动女性节”。反正是won的中文翻译,翻译成什么都可以。
而华清大学的学生中,认为应该继续过“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”刚刚超过5成。
冯晨夏又仔细看了看这次活动的调查表,想了想,知道了问题所在。这个调查表太简单,不足以充分了解两校女生的想法,也不足以让这些女生了解到冯晨夏、张凌歌等人的意图。
第二天,冯晨夏就去中都大学数学学院找了信息与计算机专业的女生刘乐召,让她帮着搞了一个手机投票app,在自己的几个社交群里,发了投票链接。
这次设计的调查问题很多,洋洋洒洒有二十多条。
冯晨夏以前读过一本名为《选举与民意调查》的书。书里讲过怎么设计民意调查表,才能更好地引导被调查者的意志。冯晨夏觉得自己得花点时间再读读类似的书了。另外,还得研究一下如何打造一个团队。